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飞速中文网 > 现代都市 > 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小说

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小说

摆烂候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是网络作者“摆烂候”创作的军事历史,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胡惟庸常升,详情概述:行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常升啊,他们在这绕了半天唇舌,给别人唱了一出大戏,这算怎么回事儿?“什么怎么看?”常升仿佛压根就没关心过两人在聊什么。“你二叔公刚刚才说的,凤阳老家有勋贵想要强行并田的事,你怎么看?”蓝玉耐着性子,又给常升重复了一遍。“这没什么好看的呀?”“舅舅不是要去皇上面前告状吗?”......

主角:胡惟庸常升   更新:2024-09-12 10:2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胡惟庸常升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摆烂候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》是网络作者“摆烂候”创作的军事历史,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胡惟庸常升,详情概述:行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常升啊,他们在这绕了半天唇舌,给别人唱了一出大戏,这算怎么回事儿?“什么怎么看?”常升仿佛压根就没关心过两人在聊什么。“你二叔公刚刚才说的,凤阳老家有勋贵想要强行并田的事,你怎么看?”蓝玉耐着性子,又给常升重复了一遍。“这没什么好看的呀?”“舅舅不是要去皇上面前告状吗?”......

《天选开局,我在大明修身养性精品小说》精彩片段


“二外甥,你怎么看?”

被老朱再三暗示之下,蓝玉这才回过神来,他们今天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试探常升啊,他们在这绕了半天唇舌,给别人唱了一出大戏,这算怎么回事儿?

“什么怎么看?”

常升仿佛压根就没关心过两人在聊什么。

“你二叔公刚刚才说的,凤阳老家有勋贵想要强行并田的事,你怎么看?”

蓝玉耐着性子,又给常升重复了一遍。

“这没什么好看的呀?”

“舅舅不是要去皇上面前告状吗?”

“去吧,外甥支持您。”

常升的脸上挂着笑容,可在座的老朱和蓝玉却摸不清他这笑容背后的立场。

这小子,也太油滑了。

老朱叹了一口气,神色愈发艰难的说到:“这法子,顶天能管一时,毕竟不算什么重罪。”

“只怕风声一过去,那些贵人还会变本加厉的报复回来。”

“咱千里迢迢的赶到应天,就是想求求两位侯爷,能不能给老头子我出个治本的法子。”

蓝玉见状也不装了,径直甩锅道:“二外甥,你主意多,你给二叔公想个法子。”

常升不慌不忙的摇摇头:“外甥这文不成武不就的,能有什么办法?”

“实在不行,就让二叔公一家搬到应天府来吧。”

“我让管家再购置些良田,将暖棚之法授与二叔公,总不至于让二叔公一家受冻挨饿。”

咱让你关心这个了吗?

老朱只觉得一口老血堵在了喉咙里。

他借题发问,无非是想看看常升对这些开国勋贵的看法,最好还能给出方案,让他能够一劳永逸的治一治这些骄兵悍将,至少也要能制肘他们。

可常升呢?

装傻充愣,顾左右而言他。

老朱有七成把握,这小子绝对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,偏偏就不往这上面说。

可他故意装傻,假装没识破自己身份,出的主意还真不能说他不顾族人死活。

真是气死个人。

老朱的手在大腿上狠狠掐了一把,这才憋住了差点破防的心态。

“小侯爷肯为咱想法子,老朽万分感激,可是故土难离,小侯爷可还有更稳妥些的法子。”

“二叔公,不是侄孙不给您出主意。”

“您想啊,就连皇上都要把自己的皇子分封出去,皇子怎么做,下面这些贵人还不有样学样啊。”

“所以,这事是没有解决办法的。”

常升一副斩钉截铁的姿态,彻底断绝了老朱拯救这个话题的念想。

那一番意有所指地回答,也让老朱心里泛起了嘀咕。

这小子不会是发现什么了吧。

可是他不戳穿,老朱自然也不想丢面子。

他微服私访,冒用身份跑到臣子家里问这问那,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,总是有损皇家颜面的。

所以他不能主动暴露身份。

那就只能再换个问题了。

“哎,自从大明开国,百姓的日子是好了不少,可这上任官员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,凤阳府要是有个强硬的县官,那会让这帮贵人如此横行。”

“也罢,咱惹不起,就往山里躲躲看吧。”

蓝玉听闻,又在桌底踢了踢常升。

“愣着干啥,给你二叔公出个主意啊。”

常升也不说话,一双眼睛看向蓝玉。

那冰冷而审视的目光,直把蓝玉看的心慌慌,反应过来这不是自己家,自家外甥又不是他麾下的大头兵,连忙低头认怂,这才感到那冰冷的目光从身上收回。

蓝玉这会恨不得给自己俩耳光。

这俩神仙斗法,他意思意思就行了呗,往里搅和个啥?

他老朱还能给他封公啊?

就自家外甥隐忍多年的性子。

要想玩死他,只怕他怎么死的都不知道。

就冲老朱对自家外甥那求贤若渴的样子,只要自家外甥使个眼色,只怕一转眼,就能把他砍了给自家二外甥助个兴。

蓝玉估计的一点不错,老朱这会正高兴呢。

这戏多好看啊。

就是蓝玉太怂,试不出常升的真本事。

他几乎能够确定,这小子已经摸透自己身份了,现在他和常升之间,玩的就是一个默契。

常升想说的,拐弯抹角也就说了,能不能领悟看他自己的悟性。

他不想说的,老朱再强逼也没有用。

常升收敛了情绪,平缓的说到:“二叔公,话也不能像您这么说。”

“您嫌弃如今的主官不堪大用,可能在如今的环境下被人推举,或被迫顶上,不论是否有能力治理一方,至少他们也在竭力维持一方安定。”

“换作以后,新上任的主官还不一定能比上他们。”

“不会吧。”

老朱像是演上瘾了。

“天下百姓有多少?”

“读得起书的人又有多少?”

“将来朝廷重新选官,考试范围也必然从天下读书人最常能读得到的几本经史子集中选取,以示公平。”

“可是,公平就能取到好官吗?”

常升一语道破了老朱心中的科举计划,看老朱拽着自己的胡子未有反应,他继续揭露到:“不,还是往常一样。”

“新的主官来到县衙上任头一件事,不是下乡走访,而是遍访士绅,给自己招揽些人手,最主要是招揽一个通晓地方,能给他出主意的师爷。”

“因为他们根本不懂要怎么治理一方,只是维持体面罢了。”

“县衙的事,只要不是捅破天,主官是不管的。”

“因为他得想方设法,从老百姓的兜里捞钱。”

“捞来的钱银,除了给自己改善生活,极大一部分,得用来准备礼物,抓住和上级接触的每个时机,讨好上级,以求让其在每年年末官吏考核时,让上级为其多美言几句。”

“如此,三年期满之后,他才能顺顺利利的升迁。”

“所以啊,二叔公。”

“趁着皇帝还没重开科举,努力多种些粮食,比什么都管用。”

老朱沉默了许久,问出一句:“难道就没有别的制约办法了?”

“有啊,把科举的范围扩大,把《齐民要术》《梦溪笔谈》《水经注》《营造法式》《甘石星经》《九章算术》《茶经》《考工记》等都列入科举范畴,再把主官的升迁的要求与一县繁荣变化勾连起来就行了。”

“唯一的问题,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人家才能凑齐这些书。”


“洪武九年,陛下为诸皇子分封之时,曾闹出不小的动静。”

“朝堂上,有不少官员不惜死谏也要阻止。”

“虽然最后陛下砍了不少人的脑袋。强行将诸皇子分封了出去,却也同时定下了皇室宗亲俸禄的标准与禁令。”

“皇室宗亲不许做工,不许做官,不许经商。”

“不许做工,大概是有损皇家颜面。”

“不许做官,是怕宗亲凭借血缘乱政。”

“不许经商,是不许宗亲凭借特权盘剥害民。”

“就连分封出去的皇子,也仅有领兵坐镇,监督地方之权。”

“舅舅可曾想过,当今皇帝雄才大略,可陛下对自己的皇子宗亲要求尚且如此严苛,为何对时常闹事的淮西勋贵视而不见呢?”

蓝玉听的又觉得头疼了。

常升之前就分析了,皇帝肯定更加信任自己人,但皇子和勋贵之间的亲疏一目了然,为何偏偏对皇子要求严苛,却独独放纵他们这些“骄兵悍将”呢?

“舅舅想不明白。”

“那外甥再这样问,如今闹事的勋贵中,可有一人出自开国六公爵之家?”

蓝玉思索片刻,一片冷汗顿时从他的额角冒出。

“聪明人早早就摸清了上位的脾气,夹着尾巴做人。”

“而不识数的,文臣之中有个胡惟庸,武将之中,有陛下的义子朱勇,同乡马三刀。”

“他们下场如何,舅舅总没忘吧。”

“陛下的有意放纵,就是对勋贵的一次长期考核。”

“忠心的,安分守已的,只有小过没有大错的,小惩大诫即可,可以留用。”

“可一旦犯了忌讳,就算是曾经的免死铁卷,不也没挡住陛下的屠刀吗?”

蓝玉擦了擦冷汗,脸上的桀骜不驯收敛了大半。

“酒楼的买卖,舅舅也不参与了,全部献给太子。”

“那倒不必,外甥的建议是舅舅分三成,一来太子殿下不方便出面,咱家也不适合,这三成的分子,就是给舅舅出面平事的酬劳。”

“话又说回来,舅舅要有自己一份产业。”

“总不能每回都从酒钱里抠出几两碎银给外甥或太孙买礼物,传出去惹人笑。”

蓝玉的老脸一红,拍着桌子训斥到:“兔崽子,还揭起你舅舅的短来了。”

常升也不接茬,最后规劝到:“明天太子来访,舅舅必要列侧席,外甥准备再做一次火锅,遂提前给舅舅提两点要求。”

“一是只吃自己碗里的。”

“二是不许洒出来,酒水和汤都不行。”

“咱家总不能让太子吃舅舅的口水吧。”

“咳咳,舅舅还有事先走了,明日再来,明日再来。”

蓝玉再听不下去对自己的数落,逃一般的快步走出正厅。

直到跑出后院,回首看着又好似恢复了那平平无奇模样的二外甥,心中不由感叹。

要不是今天脑袋犯浑,大概也见不到二外甥这老谋深算的真面目。

话说常蓝两家走的都是武将的路子。

他姐夫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聪明脑袋的?

思量间,就见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在小声的叫他。

“舅舅,舅舅!”

蓝玉一看是常森,顿时就笑着上前薅住了他的脑袋。

“你小子不在房里念书,跑出来作甚?”

常森扁扁嘴,抬头一双大眼里满是祈求。

“舅舅,我都好久没有出府了,你能带我出去玩吗?”

对常森而言,要说常蓝两家里唯一宝贝他,不逼着他读书的,大概就只有这个舅舅了。

蓝玉刚想答应。

小孩子嘛,总是喜欢探险的。

可转念一想。

这小子是两家明面上唯一一个读书种子,再想想刚才常升那一顿让他冷汗直流的分析,顿时觉得,让这小子把书读好,比让他未来参军有用的多。

“玩什么玩,明天你姐姐姐夫和外甥就要来了,你还要到处乱跑,还嫌不够乱吗?”

蓝玉一巴掌就抽到了常森的脑袋瓜上。

看着常森一脸难以置信的模样,蓝玉于心不忍,但想了想,还是一番训诫。

“你小子乖乖的把书念好,明天的家宴也老老实实的,别捅娄子,听见没有?”

说罢,蓝玉转身就溜,只留下一个一脸幻灭的少年。

“哼,都叫我老老实实的。”

“我偏不老实给你们看。”

………………

一夜光阴很快过去。

翌日清晨,一队整齐的仪仗就已在皇宫门前排列。

常府早早的打开了中门,昨日就打扫了一下午,一早起来就在查漏补缺,以免君前失仪。

蓝玉领着常府一脉的嫡系早早战列在中门迎接。

雄赳赳气昂昂的的,活像一只大公鸡。

直到过足了瘾,看着身后一脸平静如水的常升,些许膨胀的心态又平复了下来。

终于,赭黄色的仪仗从街角露头。

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迎接太子。

终于,一通寒暄过后,太子被蓝玉引入府内,太子妃抱着皇太孙先去后院探望蓝母。

常升脱开身,吩咐起一会的家宴。

顺便还要解决随行来的东宫护卫以及仪仗的伙食。

他们身份低微倒是不假,可仅凭此就将这些人忽略在外,外人只会评价常府不会来事。

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了,自家姐姐也找上了门。

看着常升将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,自家姐姐站到了他的面前,踮着脚,温柔的够了够常升的额头,满脸欣慰到:“多年未见,弟弟都长这么高了。”

常升有些破防的退了一步,面露尴尬。

似乎不太习惯这种亲昵。

常氏咯咯一笑,又拉起他的手说到:“茂弟早早参军,这些年的府务辛苦你了。”

“若是没有你在背后为姐姐撑腰,只怕姐姐两年前,就已经死在宫里了。”

“都是一家人,何必说两家话。”

“对了,咱家太孙外甥呢?”

常升连忙转移话题。

“允熥还小,留在宫中,交给婆婆照顾了。”

“至于雄英,方才是被森弟带去他房里玩了,放心吧,有人盯着,不会出事的。”

见自家姐姐这么心大,常升也就不再多嘴。一同坐下,听她絮叨着这么多年的宫廷生活。

可他不会想到,自家熊弟弟究竟能给他捅出多大的篓子。


大明宫,奉天殿。

朱元璋还在连夜处理奏折,自胡惟庸案短暂落幕后,他每日的工作量直接翻了好几倍,这大概就是废除了宰相制度后,百官对老朱的反击。

洪武一朝,皇帝和臣子之间的斗争就没消停过。

甚至在历经七年的长远布局,直至借着胡惟庸案将宰相制度废除后,更是斗争的愈演愈烈。

说到底,这些文人大抵是瞧不上老朱的出身的。

更对老朱不对他们多加礼遇的态度不满。

你老朱不是能耐吗?

那这些各地上奏的奏折,你自己全部搞定好了。

百官大抵是小瞧了老朱的硬气。

而老朱也不会想到,他在将来会为这股硬气付出怎样难以承受的代价。

“皇爷爷,皇爷爷!”

听到一阵熟悉的呼唤,老朱抬起头,就看到奉天殿外,一个熟悉的身形迈开两条小短腿,风风火火的跑了进来。

老朱放下朱笔,迎了上去,待到朱雄英扑进他的怀里,这才笑着将他抱起,用胡茬搓了搓他的脸。

“咱的好太孙,一天不见,想死爷爷了。”

“你父王和母妃呢?”

“父王和母妃还在后头,孙儿想皇爷爷,就先过来了。”

“下次记着不许这么冒失了,要是磕着碰着,爷爷会心疼的。”

老朱将朱雄英抱到了龙椅上,听他分享着出宫后一路新鲜的见闻,纵使这些对老朱而言都不新鲜,老朱却也做了个合格的听众。

看老朱心情不错,朱雄英黝黑的眼珠子偷偷一转,亲昵的拉着老朱粗糙的手掌道:“皇爷爷,孙儿往后想常去舅舅府上做客,可以吗?”

看老朱微微蹙眉,朱雄英更是竖起三根手指。

“孙儿保证不会耽误学业,只在不去文华殿的日子拜访,皇爷爷就答应孙儿嘛。”

看着自家乖巧懂事的太孙拉着自己的手撒娇,老朱的心都快化了,哪里还会拒绝。

但是太孙为什么会突然提出这个要求,老朱还是要弄清楚的。

“皇爷爷答应你了。”

“但是,太孙得告诉皇爷爷,为什么这么记挂你舅舅家。”

朱雄英神采飞扬的说道:“孙儿想跟着舅舅,学习天文地理和术算。”

老朱眉头一皱。

“术算一门,只是小道,天文历法也有钦天监专门研习,太孙身为皇储,更应当在经史子集上多下功夫,何必分心在这些旁门左道上?”

朱雄英一张小嘴顿时撅的老高。

“皇爷爷欺负人。”

“天文地理才不是旁门左道呢,它关乎气候历法,四时生产,与百姓收成密切相关。”

“若是再加上术算,甚至可以推出王朝兴衰的时间。”

一瞬间,老朱的脸色一沉,顺利又露出了笑脸,笑着问到:“这话是谁与你说的啊?”

朱雄英不疑有他,脱口即出:“三舅说的啊。”

“三舅还给孙儿画了一副气候变迁图呢,孙儿画给皇爷爷看。”

朱雄英天资聪颖,今日只是在常府看了几遍的图表,这会就取了一张画纸,大差不差的重新罗列在老朱的面前。

画纸上画了一条横轴,上面以线段标示着各个朝代延续的时间,以秦国为始。

三条颜色各异曲线在横轴上上下弯折。

最平缓的红色曲线后标示着国力二字。

黑色的曲线亦步亦趋的跟在红色曲线之后,只是波动更大,末端写的是人口。

蓝色曲线标示气温,每三百年一波动,显得极为规律。

“孙儿启蒙的这几月,父王也曾给孙儿讲解过王朝覆灭的缘由,或是制度的不完善,致使传承无序,外戚,权臣窃权作乱;或是统治腐朽,迫使百姓起义,再加上外敌入侵。”

“可皇爷爷请看,古往今来,与王朝兴替密切相关,却又常常被世人忽略又一大因素——气候。”

听到这,老朱面色倒是平缓了不少。

至少自家太孙的讲解逻辑自洽,显然是成体系的学说,就算偏门,至少和有心人的算计无关了。

看老朱听的入神,朱雄英也说的起劲。

“气候关乎万物生发,农时生产。”

“所以百家争鸣之前,六历就已诞生了。”

“然而从古至今,世人蒙昧,对气候疏于钻研,至今也未有多少进步,以致雷击,蝗灾,旱灾,洪涝的缘由都弄不明白,只得编出一个天人感应的缘由。”

听到此处,老朱心头顿时冒火。

如果自家太孙说的都是真的,那趁着大明开国,四时不稳而上疏的那一帮人,不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,借题发挥,指着他的鼻子骂。

饶是认清了这帮奸贼贼子,迂腐老儒的无耻嘴角,可当着朱雄英的面,老朱还是按着脾气,轻声细语的问到:“太孙所言,可有凭证?”

“当然有啊。”

“三舅的书房里,搜罗了历朝历代的史书,天文历法与县志,其中都有关于气候变化的记录。”

“正是基于这些记录,三舅才发现王朝这上千年以来,关乎气候的秘密。”

“每当气候寒冷时,农耕的重心都会南移,因为北方严寒,河水冻结,耕种往往减少乃至干旱;而伴随着气候严寒,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好活,就会顺势南下。”

“这段时间,王朝大多动荡,政权更迭频繁,王朝人口跌至谷底。”

“当气候温暖时,新王朝往往都会诞生干旱蝗灾洪涝,但都能缓过来,然后随着粮食增产,国力兴盛,人口大量繁衍,就会向北收复失地。”

“这时建立的,都是统一的大王朝。

“从秦到明,王朝兴衰,气候变化,都是如此。”

“而气候变化的大周期,恰巧就是三百年。”

这一刻,老朱的心中仿佛划过一道惊雷。

三百年,又是三百年,古代的大一统王朝,从来就没有超过三百年的。

难道这气候之说,真的关乎国运?

这点老朱自然是要验证的。

但这一会儿他更关心的是,自家太孙在常府还学到了什么。

“果真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,太孙除了这天文地理,还学到什么了?”


“娘,发生什么事了,一大早就叫我过来?”

因为昨天应付老朱,再加亲自出手教训自家猪队友的倒霉舅舅,以及系统的提示,常升昨晚熬了夜以至于今早起的晚。

刚一醒来,还没用早膳呢。

小莲就带来了自家母亲的传召。

蓝母脸上带着莫名促狭的笑意,将一封拆开和一封未拆的书信都递到了常升的面前。

“这是你姐姐从宫里来的信,你都拿去瞧瞧吧。”

“宫里来信?”

常升一头雾水的接过信。

老朱对于皇宫与宫外的人员及信息管控还是很严格的。

以前往宫里送些东西,都是委托蓝玉走的朱标路子,和自家姐姐通书信,那都是趁着重要节日或者是她的诞辰才能往来。

今天不过是个寻常日子。

自家姐姐怎么还往家里递信了,一递还是两封。

被拆的这封是写给蓝母的,主要是跟蓝母只知会一声,宫里二月末,三月初会举行一场百花宴。

届时,马皇后会向所有勋贵和朝臣发帖。

让朝臣和勋贵都带着子嗣和待字闺中的闺女一同参宴。

为的,就是让二代们相互认识,促成姻缘,一方面达到稳固朝局,平复人心的目的,另一方面,也是为了让臣子们尽快从胡惟庸案的牵扯中抽身出来,重新安心的为国效力。

常氏差人给蓝母送这封信,是为了让蓝母敦促常升,别到时候借口不来,错过了好姻缘。

常升看的头大。

这是什么百花宴,分明就是催婚的相亲宴好不好?

又把给自己的一封家书拆开。

果不其然,这更是一封赤裸裸的催婚书。

“升弟亲启,自嫁入东宫,一别经年,升弟已形同二人矣。”

“余听闻升弟接管家业,将府中事务操持的井井有条,使娘亲,茂弟无后顾之忧,森弟专心读书,余心甚慰。

信中先是寒暄和常升分别多年,一晃神的功夫,他都已经这么大了,操持起一家事务,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。

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埋怨。

先是埋怨自家弟弟一身才学,居然连她这个做姐姐的也瞒着,亏她小时候最宠着这个二弟。

再来埋怨他和老朱起冲突,让她这个做姐姐的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,幸好皇后娘娘得知了此事,开了金口,把他的事按了下来,这才暂且作罢。

借着这个由头,常氏一番好言劝告他,以后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。

最后就是关于百花宴。

“娘娘知晓升弟之事,有感家父过去为大明不惜此身,征战在外,为大明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,却无缘得见,深以为憾。”

“适逢升弟成年,娘娘有心为常家延续香火,故特此施恩,在宫中设下百花宴,广邀应天府中适龄少女,俊杰,以鼓励婚配。”

“娘娘之恩,不可怠慢,升弟当尽心准备,。”

“不仅如此,娘娘还特此开了金口,升弟在百花宴上如有相中,娘娘会亲口赐婚。”

“届时,还会让太子殿下来为升弟主持婚礼。”

“陛下知晓此事,不仅欣然应允,还有意将此事变作定制。”

“不仅此后每年都会在宫中设下百花宴。”

“还要为勋贵后代们专门开办一场沙场校阅,为勋贵子弟们寻个差遣。”

“升弟若是有意,正是出仕之良机。”

家书读完了。

信纸也被常升攥成了团,脸上就像便秘了一样。

要是有的选,常升真恨不得今天就没见过这两封信。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